仿生狐狸会梦到电子玫瑰吗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假作真时真亦假
                ——《影》影评

似乎每次写影评的时候我都是喜欢多唠两句闲话的。从《影》上映开始似乎就一直被某些不负责任的网络自媒体拿来和同期上映的《李茶的姑妈》比票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票房真的不是一个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半文艺片和商业片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是用不上过分的捧高踩低。

总体来说,《影》我个人可以给打上8分,虽然说我的期待值其实是8.5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郑恺让我时时跳戏和沛伞这个有点莫名其妙的设定。

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和以前的有些不同的,这其实正是这么多年张导不断地探索与失败回归初心的一种表现。无论是《英雄》还是《长城》,张导这些年的电影似乎都在极力地呈现着一种铺陈式的大场面构造和炫技一样的拍摄手法,反而是失了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使得整部作品流于一种浓墨重彩式的平庸。

但是在《影》的整个故事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导似乎是短暂地放弃了自己对于宏大的追求,而是专注地想要去讲好一个小故事,虽然整个故事层面改编依然表现出一种单薄和苍白,但是这种意识本身就事一种极大的进步,这并非是坠落,而是一种神性的重生,张艺谋依然是那个追求形式美学致死的张艺谋。

故事是从一个替身写起的,四年的锤炼打造出来的是一个水墨风格下表达极致虚无、冷酷的二元对立世界。

从小被收养的孤儿被命令成为影子,从此之间与人间平静与世俗再无半点联系,只是一心在权谋之中蹈踏,在替人受难又替人死亡的选择之间不被允许有着丝毫的犹豫,假的就是假的,从来也是不会变成真的。

但是灯光投射的影子冰冷无生气,人性投射出的影子却是鲜活而野心勃勃。当假的不想成为假的,当取代的意义大于守护,当一直以来被与人世情感相隔离的影子却在自己使命途中与所谓的人间感情相逢,究竟谁才是影子,究竟谁才是下棋者,原本清楚的生命轨迹突然间就生出了一些微妙的人性分支,情节上的冲突也就随之而来。

在故事里,影子的名字叫境州,子虞的心结也叫境州,这不只是一种理想上的寄托,而是一种精神与主旨上更深层次的预示。那就是其实一个人心里最深的恐惧不是来自外部曾经战败的耻辱,而是自己内心的深处所勾勒出的,试图当成一枚棋子的影子。

而且,是英雄的影子。

故事情节的集中爆发点还是主要体现在了后半程境州身上人性的转变,有与小艾之间朦胧爱慕的助推,有与杨苍等人战斗的殊死,有沛王不断铺设出来的权谋引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子虞在背后不留活口的一剑。所有人的因素构成了他最后积累情绪的爆发,也就完成了主角黑化的最关键一笔,同时也就初步完成了对人性的剖析和拷问。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故事上的一个致命的问题,可能也是一部最终还是要考虑到票房的电影所带来的问题的通病,那就是把故事讲的过于直白了,很多事情还没有给观众以时间好好地回味和思考,答案就猝不及防地被呈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我看到胡锡进在微博上痛批《影》,认为其中展现的大多数是导演认知的冷漠和残忍,没有人性的良知与真善美,甚至认为大部分文艺片都充斥了消极和压抑。但是从我的理解来看,《影》的结局就已经展现出导演过分的善良了,毕竟境州的黑化是一种被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困兽之斗垂死挣扎,并非是一种主观的结果。如果在结局的时候子虞并没有那杀人灭口的一刀,如果影子在最后的刀刀致命并非是被命运逼迫的你死我活而是一种有意识地爆发,那么这个整个故事的看点会更高,对人性的批判与反思也会更加深入。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艺片的存在并非是为了创作色调与使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并非是为了故意装点词藻无病呻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看似形式主义与支离破碎的拍摄无非还是因为某些莫名的批判因素。一旦文艺片涉及了所谓的批判主义,那么就意味着它的真善美必然是体现在更深的意识之中,挣扎的越深,所带来的反思也就越深刻,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英雄主义哪怕悲歌式的正面歌颂所展现不出来的。

言归正传,还是回到《影》这部电影上面。张艺谋几乎是在身体力行着“我们不一样”这几个字,这种把彩色电影当成黑白电影来拍摄的手法让我们深受震撼。水墨杀场,二元对立,阴阳的思想几乎是在故事里面的每一处都有所呈现。杨苍的刀法杀死的,杨平则是死于少女的匕首。阴阳图随处可见,就连人物的服饰上都能体现出阴阳的对立,从而暗示了各自的阵营。

只是与我们以往的认知不一样的是,黑与白均没有什么好与坏的意义,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表明主旨,而是单纯的划分。而且服饰从一开始出场的黑白分明,到最后逐渐地展现出水墨的色彩,这其实是一种真身与影子逐步重叠,对立的性格特点最后逐渐滑入灰色地带的一种体现。这种灰不是颜色的灰,而是影子的灰。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导的《影》依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观看,依然是一部重视票房的电影,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影》又没有很多曲意迎合谄媚弯腰的意思,展现出来满满的肃杀感和沉重感是张导真实的想要传递出来的神秘和厚重。

这不是张导的刻意独行,这是一种对艺术追求的风骨。

在张艺谋导演的上一部电影《长城》播出之后反响并不算好,一度质疑重重,而在《影》的播出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国师身上这种集大成的气度和追求。

平心而论,如果拿普遍的国产电影水平来看,张艺谋的身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失败”这个词汇的,他的所谓失败,不过是站在他以往作品的成功之上,不过是我们作为观众不断提出的更大希望与没有被满足或者完全满足所带来的失落感的一种碰撞,无论是王家卫,还是陈凯歌,我们其实都看得到这样所谓失败的影子。

但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的一点执着追求永远是艺术构成的内核,是艺术的不灭火焰。所以即使是褒奖与贬低始终并存,但是王家卫依然是王家卫,陈凯歌依然是陈凯歌,张艺谋也依然是张艺谋。他们在不断践行的,是身为大师的承诺,在没有唯一也很难追求到第一的电影业,把自己活成了永恒的旗帜。

在采访中,张导曾经一脸严肃地说道:“人心如影。”

这句话看似在诠释电影的主旨,但是又远远不止于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评论是最接近于导演思想与灵魂的存在,但是从另外的意义上说,又最有可能是与理想大相径庭的存在。诗人里尔克曾经写过:“一切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什么比批评更加难望其边际的了。”

这几十年的电影艺术井喷时代,一个导演的敏锐、隐忍以及才华都是我们很难轻易评说的。当我在写下这行字的时候,也在不断思索着这个影子的背后是否代表着电影节后张艺谋时代更深刻的艺术发问,我们在理解与评论的过程当中,是否也变成了想要宣泄与夺主的影子,再难以辨别其中真假。

这世间或许,本来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评论

热度(6)